跟能平静回首过往的“下车人”不同,我还在苦苦等候RD结果的,所以我的分享就不特别关注在文书或者总体申请经历的回顾了,来“老生”常谈一下关于我的专业方向这件事。(预警:没有拉踩任何专业的意思)。
专业方向的选择,我三年换了三次。
在最开始,我很大程度上是有“随波逐流”的成分在。在高一大概刚刚入学的时候,仿佛大家都想学商——“学business啊,穿suit去谈判很酷,合作一起创业收金很棒”——用这样一个万金油的学科来实现梦想。
到了高二的时候,我同时修了AP-Micro和AP-Macro,发现经济其实非常不错,可以靠日常生活的经验来理解许多经济学上的问题。
到了高三,我上了一个工程类的课程,突然发现以前一度完全不想了解的代码,以及非常“硬核”动手实践变得十分有趣。
最终,我在申请时双选了两个专业方向,经济和电子工程。因为我计划在研究生阶段时再进修商科,本科阶段选择了这两个专业能够有所深入。在我所申请的院校中,基本上是三七开,有工程为相对优势学科的院校,申请了EE,也有经济学科较强的院校,就申请了Econ。而这些院校大多都能够提供另一专业的课程让我能够在大学期间也能探索。
说到“权衡”,其实感觉我也没有什么真正的取或舍(问的话就是我全都要!),可能算是把三者平衡了下,安排在了不同的时间段吧。
一路下来,我个人认为,选择专业最重要的三个点是擅长领域、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的思索。
01 擅长领域
首先我不是一个文字意义上非常擅长某个领域的人,我属于每个学科都好像还挺平均,不拔尖也不落后,如果你也是这样的人的话,那么擅长领域这方面是可以往后排的。擅长于某个学科,将更有利于日后你在这个学科的深入研究;如果不擅长某个领域,却 “我不管我偏要”或者是觉得学这个赚钱,个人觉得也不是不行,但其实会比较累吧,学自己不擅长的东西四年甚至更久,还是蛮辛苦的。
02 个人兴趣
其次是考虑个人兴趣。个人兴趣应该是排在职业规划之前的,毕竟我们要和选择的这个学科整整相处四年,如果完全无法发现乐趣所在,那大学四年无疑会是相当痛苦的。注意,前面提到的不擅长领域说的是“辛苦”,但不感兴趣这里用的是“痛苦”。花时间去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是非常非常有必要的!虽然不见得大学学了什么专业一辈子都要从事这个方面的,但越早思考自己的兴趣爱好,就越能轻松的找到未来方向。建议的话,除了自我思考外,线上线下多去接触点自己从来没体验过的课也很好哦!
03 职业规划
最后,说说职业规划。这部分其实远远比我们想象的重要的多,我最开始是挺理想主义的,觉得知识学到了才是最重要的,具体日后就业都要看情况,但现实似乎也存在残酷的一面:并非所有专业都能如此灵活,有些专业最后的从业方向是相对比较窄的。所以这个越早去做做调查搜索越好。
关于职业调查,个人建议是不要仅仅把专业选择局限在知乎,大学官网和自己的想象中。多去接触现实中的情景,去接触和咨询读了这个专业的人,特别是在国外读了这个专业的学长学姐,问一下他们的兴趣所在,问一下他们的学习经验,甚至毕业后的打算。如果可能的话,也可以去咨询一下身边毕业于这个专业人的建议。
说到给学弟学妹的建议,其实想说的还是那句话:不要害怕他人的眼光,不要畏惧身边的压力,听听自己的声音,在最后一刻递交申请的那一刻,所有的都会是最好的选择。
升学指导点评:
Serena是一位有想法,有主见,非常自主的学生。关于专业,与其说在专业的选择上她是“多变”,倒不如说只是因为她的“多能”。她有非常多的选择和可能,这是过往两年多来的扎实学术功底所带来的优势,同时这也成了让她申请初期有所犹豫的因素。
Serena会听到一些来自外界因素的信息干扰,而我很高兴她会很愿意来跟我分享,更欣喜她最后能够逐一厘清:哪些信息是外界无凭据的猜想、哪些是自己的过度在意或担心、哪些是真正有效的信息。如和Serena所建议的,也多去问问和听听自己的声音,从这些干扰中把自己“摘出来”,去作出让自己“轻松”的选择。“改变”不可怕,无自主审视下的盲目跟随才让人担心。
很为Serena高兴的是,她这些年关于专业选择的变化,就是在一步一步成为那个更能听到自己声音的人。我相信并期待着,她还在忐忑的RD阶段,最终会给到她一个欣喜的结果。